今天分享的内容是来自飞秒常识网小编的整理,以下是关于康师傅哪个国家的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用!
康师傅哪个国家的1
方便面作为一种代餐食品,凭借便利快捷的特性,多年以来广受消费者喜爱。2019年下半年,有机构发布报告显示,去年全球方便面销量达到1036亿份,市场规模非常庞大。对于方便面品牌,大家熟悉的有康师傅、今麦郎、白象等。但少有人知道,方便面的发明者其实是一名日籍华裔。
上世纪50年代末,日本日清食品发售第一款方便面,时间要早于康师傅38年。它也被媒体誉为全球方便面的“祖师爷”。
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上世纪初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嘉义县一个富裕家庭,当年不到二十岁就继承了家里的遗产,包括一家纺织厂,还有一笔不菲的现金。他颇有经商天赋,很快就把业务拓展日本,且在大阪开了一家分公司。
虽然是个富二代,但他的创业经历非常坎坷。移居日本后,从事海水制盐、开发营养品等生意。可惜由于市场环境原因导致后来两次破产,产业都被拿去抵债。年过半百的他不得不从零开始,有一天,安藤在路上看到许多人在拉面店排在长队等着,他心里萌发了一个念头,要是能研发一种加入热水就能马上使用的速食面就不用等了。
顺着这个思路,经过一番研究安藤从妻子炸天妇罗的时候得到了启发,创造了一种名为“瞬间热油干燥法”的技术。该技术在面条上面留下了无数洞眼,加入开水后面条就会迅速吸水软化。更重要的是,油炸过后的面条更适合保存。之后,他又在调料方面下了一番功夫,终于研发出全球第一份方便面“鸡肉拉面”。产品一经推出,凭借新奇、好吃、方便以及易保存的特点迅速打开日本市场,并获得消费者一致好评。
随着生意愈发红火,安藤百福把方便面卖到了美国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西方人不怎么用碗,很多试吃者用纸杯来泡面。他立即意识到,为什么不做一款“杯面”出来呢?这种更加方便的产品,肯定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他立即着手开发了杯面和碗面,一举敲开欧美市场的大门。
随着知名度打开,日清也深受各种冒牌货的困扰。为了保证自家的食品品质,安藤百福在公司所有商品上清楚地表明生产日期,开创了食品行业的先河。通过这个措施,市面上的冒牌货受到重创,日清也因此摆脱了这个苦恼。
进入新世纪后,全球方便面消费量很快就超过了400亿份。日本人甚至把方便面称为20世纪十大发明之最,排在卡拉OK、随身听等产品前面。经过61年的发展,安藤百福创办的日清方便面产品不仅风靡日本,在海外也备受欢迎。目前公司在全球建立了36个工厂,销售网络更是遍布世界各地。
有分析指出:随着消费转型升级,方便面产业曾有一段时间陷入低迷。但最近两年又发生了变化,由于方便面企业逐步往高端化、健康化方向发展,可以看到销量再次复苏。
康师傅哪个国家的2
文 | AI财经社 牛耕
编 | 鹿鸣
康师傅掌门人退休了,留下一个内外起火、市值刚跌去百亿的公司。
12月20日,康师傅发布公告称,公司创始人魏应州决定退休,辞任公司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自2019年1月1日起,由长子魏宏名接任董事会主席一职。消息发出次日,康师傅股价下跌2.48%。
魏应州从2014年起,就将经营岗位移交给职业经理人。也是在这一年,康师傅的成名作——红烧牛肉面,从销量榜首直接跌出榜单。在饮品市场,康师傅逐渐不敌统一,失去了对年轻人口味的把握。2018年,康师傅开始全线涨价,换来利润增长,代价是包装水退出竞争舞台。
康师傅还剩几张牌可打?30年前,魏应州让中国人第一次尝到方便面。如今,他只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和市值超过500亿港元却备受质疑的食品帝国。
让中国吃上第一包面,独占半壁江山
1989年,魏家兄弟将两箱方便面搬上了大陆的火车。面一揭盖,就引来大批旅客围观。方便面在大陆还是稀罕物,魏家人吃不惯火车饭,才带上一点。魏应州迅速意识到,机会来了。
此前,魏家在台湾和欧洲四处碰壁,在大陆卖香油也无人问津。魏应州发现,“当时人们只希望有东西吃,吃饱就足够了。”当时在大陆,人们认为牛肉是比较贵的肉类,并偏爱红烧做法。魏家兄弟的第一包面,就主打红烧牛肉口味。
1991年,顶益食品厂在天津成立,1992年第一包康师傅方便面开卖。
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广告主打分量足和夸张口感,“好吃看得见”。调料包上,康师傅则提供酱包、粉包和压缩蔬菜包三种,让消费者倍感实惠。据说在每天早上,魏应州都会拿一包当天生产的方便面,在办公室泡开,细细咀嚼,提出改进意见。
红烧牛肉面让康师傅一炮而红,当年销售额2700万元。三年内,康师傅的销售额达到24.5亿元。据说方便面厂门口有长长的防践踏围栏,批发商排着长队,一麻袋一麻袋进货。
在那个年代,快消品铺货没有捷径。铺货路径长,往往只能容纳少数单品。因此一款爆品就能通吃天下。康师傅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销售渠道,在2000年,一款新品从一线城市到乡镇夫妻店的分销就能缩减到2周以内。
在方便面获得成功后,魏家兄弟的顶新集团开始扩张,1995年生产备受小孩子喜爱的“康师傅米饼”,并进军饮料业。1996年,顶新集团收购了炸鸡品牌德克士。1998年,顶新集团收购了台湾味全15%股份,成为最大股东。当时,味全是台湾最大的乳制品品牌。
1996年,康师傅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达到1400亿港元。曾经台湾市场的丧家犬在中国大陆完成了逆袭。
1999年,康师傅再次增资味全到19.96%,为了筹集资金,将顶益集团33.14%股权卖给日本三洋食品。魏应州对日本企业颇有好感,认为他们不干涉企业经营,可以共事。三洋食品也将很多日本制面技术传授给康师傅,稳固了康师傅的市场。
2008年,为了支撑康师傅在中国大陆市场扩张,顶新集团再次将20%股份以7.1亿美元价格卖给日本伊藤忠(ITOCHU)。伊藤忠是顶新集团的重要渠道伙伴,在2003年就共同经营中国大陆的“全家便利店”。
不得不说这是极有远见的一步棋:便利店正取代夫妻店和大卖场,成为快消品新阵地。而全家在中国大陆超过2000家门店,给了康师傅资源倾斜。时至今日,光明、娃哈哈已被拒之便利店门外,而康师傅仍能高枕无忧。
2013年成为康师傅方便面的高光时刻。据世界方便面协会统计,当年中国方便面年销售量达到462.2亿份,而康师傅独占销量47.4%,超过了200亿包。销售额占57.1%。魏应州自信地表示,未来20年,中国人均消费的方便面会增长一倍,达到60包,康师傅仍有广阔天地。
增收靠涨价,市值一天跌百亿
比竞争失败更可怕的,是巨轮整个沉没。人们不再吃方便面了,康师傅不得不另谋出路。
从2013年到2016年,中国方便面效率下滑到385亿包,康师傅的方便面收入则下滑了11亿美元。事实上从2007年起,康师傅的饮料业务贡献收入就超过方便面,当时魏应州称,自己是“因为贪心才做饮料的”。
在方便面市场上,康师傅也在节节败退。2014年,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仍居销量榜第一,享受着旧时代的余辉。2015年,它跌出前五,榜首让给老冤家统一的老坛酸菜牛肉面。2016年、2017年,韩国两款面挤进榜单,只有统一仍以老坛酸菜、汤达人死守,康师傅彻底跌出榜单。
在饮品市场,一款爆品打天下的时代已远去,康师傅面临更细分的消费者口味。为抢占便利店,康师傅则要开发更高端饮品,给渠道留足利润空间。但这并不容易,自2016年后康师傅新品中,只有浓浓、芒果小酪能长久销售,而售价在5元以上的仅浓浓一款。
更让魏家人困扰的是后院起火。2014年10月,台湾地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抵制顶新”运动,22个县市中小学抵制顶新产品,并呼吁院校全面下架。原因是,台湾当地检验检疫部门发现,顶新在2012年就从越南进口了3216吨油品,这些油品其实是饲料油。“饲料油给人吃?”抵制运动也殃及了大陆康师傅产品的售卖。
为平息影响,魏应州在2014年12月辞任了康师傅执行长(即行政总裁),但仍保留董事局主席、执行董事职务。康师傅经营权开始向职业经理人转移,魏应州表示,不会让儿子们接任CEO职位,而是等过两三年自己退下,再让长子接任董事局主席。
这成为康师傅的转折点,有员工向媒体抱怨,宝洁系正迅速上位,而康师傅老人要么被迫离职,要么从研发岗被调去跑业务。新来的外资系制定预算“大手大脚”,更倾向于通过外部合作达成业绩,“英语不好都当不了康师傅高管了”。
到2016年,康师傅已经历3年营收下滑,4年净利润下滑,还别踢出了恒生指数。2017年,营收和净利润增幅终于回正。2018年前三季度,康师傅的营业额上涨3.3%,毛利润上涨8.6%,康师傅业绩看似正在好转。
但业内人士敏锐地指出,康师傅的业绩上涨来自“涨价”。2018年1月,康师傅宣布将饮茶、果汁提价2到3元,这并未引发销量下滑,但仍被看衰。归根结底,康师傅并未开发出更高端的饮品让消费者接受,而是在老饮品上涨价,实际在消耗积累的消费者口碑。
2018年8月,康师傅再次将矿泉水从1元涨价到2元,引发消费者抵制。知乎上一则《如何看待康师傅饮用水涨价》的问题收到了近600人关注,排名最高的回答说,“康师傅是换个瓶子卖2元,以后只会买怡宝和农夫山泉”。这被视为康师傅的最后一张牌,因为饮用水原本是为了提升开工率,而非盈利开发的。康师傅后手所剩无几。有传统小卖店老板说,康师傅的水不好卖,以后不会进了。
康师傅后劲不足,也在三季度报中有所反映:饮品销售额下跌6.52%,方便食品下跌16.45%,其他下跌6%,仅方便面上涨0.66%,勉强持平。康师傅整体收入仅上涨3.3%。在发布三季报当天,康师傅股价暴跌17.74%,市值蒸发126亿港元,创出20年来最大跌幅。
对魏应州来说,好消息也许只剩顺利接班。顶新集团四兄弟子女多达十多人,康师傅作为顶新集团最大资产,一度被担心会引发“接班大战”。如今,康师傅大权被顺利交接给长子魏宏名,了却了他十余年来的心愿。
但快消品行业风云变幻,爆品的生命周期已从10年缩减到1年。悠长的历史和庞大的体系,仍是康师傅的优势吗?魏宏名要如何与新兴品牌竞争?魏应州留下许多棘手的问题亟需解答。
【本文由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康师傅哪个国家的3
作者 | 谢芸子
编辑 | 潘心怡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昨晚的3·15晚会,对很多喜欢吃酸菜的消费者,都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工人们穿着拖鞋、或是光着脚踩在酸菜上,有的甚至一边抽烟一边干活,抽完的烟头直接扔到酸菜上。另有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做的酸菜,防腐剂是超标的,夏天一般会超标2-10倍。”而在一众被曝光的“酸菜企业”中,来自湖南省华容县的插旗菜业有限公司受到关注。
其官网显示,插旗菜业拥有“插旗”、“华容道”、“俏巴陵”、“严大师”4大产品品牌,产品销售遍布国内20多个省份80余个城市,国外销售遍及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与康师傅、统一、肯德基、麦当劳等一批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品代加工和原料直供等方面的战略合作。
节目播出后,相关企业第一时间回应。
百胜中国发布微博称“插旗菜业不是其供应商”;统一企业中国则表示,“湖南插旗自2012年12月开始,已不再是公司酸菜包原料的供应商。”同时,统一企业已对相关酸菜包产品全部封存,并在市场监管局的参与下一起进行质量检测。
而受该事件影响最大的企业还是康师傅。3月15日当晚,康师傅发声明致歉,表示插旗菜业是其酸菜供应商之一,公司已立即终止其供应商资格,取消一切合作,封存其酸菜包产品,配合监管部门调查与检测。
一直以来,“老坛酸菜”都是方便面口味中的佼佼者,是“小鸡炖蘑菇”的对立面。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36氪,“老坛酸菜”的市占率或达到整体方便面市场的两成以上。从消费者反馈看,“土坑酸菜”的乱象让不少微博网友大呼“还我青春”、“葬送了整个学生时代。”
负面情绪同样体现在市场上。截至3月16日午时,康师傅控股在港一度跌超14%,统一企业中国跌幅3.57%。与此同时,多家商超与电商平台均下架“老坛酸菜”相关商品。
成也“酸菜”败也“酸菜”实际上,最先在大陆地区推出“老坛酸菜”方便面口味的是“统一”。
相比康师傅在大陆的“顺风顺水”,更早进入内地市场的统一始终拿不准消费者口味。直到2008年,统一卧薪尝胆的日子终于看到了头。
那一年,连续亏损的统一决定精简SKU,将在四川地区颇受欢迎的老坛酸菜面列为全国性产品进行推广,也靠着“老坛酸菜面”,统一重上牌桌,市占率回归至行业第二。
随即,康师傅奋起直追,并利用渠道优势,将自己品牌的“酸菜牛肉面”推至全国。从彼时的铺货速度上看,康师傅是统一的三倍,新品推出7天后就能在全国30多万个零售店上架。
有数据统计,2012年,统一老坛酸菜牛肉面的销售额逼近50亿元。而这一年,康师傅与统一在酸菜面市场的占比约为47:53,差距不大。据媒体报道,同年年底,康师傅内部还定了两大战略目标要在来年达成,一是母公司完成逆袭,顶新集团要超越统一集团;二是要把统一的老坛酸菜面给打死。
但康师傅却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分水岭也正是食品安全事件。
2014年9月,康师傅就因在台湾地区使用地沟油等劣质猪油原料受到各界的“口诛笔伐”。但康师傅发布公告称,“涉劣质油产品仅在台湾生产销售,大陆市场无影响”。
该事件直接导致台湾康师傅解散。
2017年1月,康师傅母公司顶新集团宣布“不再向台湾生产销售方便面产品,会将全部精力放到内地。”但彼时的大陆市场,康师傅早已“毁誉参半”,资本市场上,其股价与市值大幅下跌。受连带作用,竞争对手统一也成为“难兄难弟”。
而对于本次的“土坑酸菜”事件,相信无论是对于康师傅还是统一,都会造成极大的品牌与销量损失。
在朱丹蓬看来,食品安全事件对于消费者信任度的冲击是“致命的”,这也更多提醒市场与企业,食品安全监管的触角应该前移。
可以肯定的是,现代意义的食品安全维护是系统工程。相应地,上游加工厂出现问题,同样涉及到下游品牌方的责任。尤其对于大品牌,对供应商的挑选与产品的监察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与制度。
应该追问的是,像“插旗菜业”这样连卫生指标数据都没有的厂商,是如何进入到“康师傅们”的采购名录中的?这背后涉及更多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且从目前方便面市场的低迷程度来看,这一事件对整个行业都是重创。
增收不增利,涨价自救难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康师傅与统一几乎伴随绿皮火车一起,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
直到2014年,我国方便面的市场销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业内声音普遍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催生使得外卖平台壮大,这一定程度挤压了方便面的生存空间。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7年,我国外卖订单数从3亿增长到55亿,但方便面的市场销量却从351亿包下跌到295亿包。
在这样的当口下,康师傅、统一纷纷希望撕下“不健康”的标签,拥抱“消费升级”,通过“高端化”与“产品提价”换取更多利润。统一的汤达人、康师傅的速达面馆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增利效果也是立竿见影。但是进入2021年以后,方便面行业的危机更加深重。
行业数据显示,方便面的产量出现断崖式下降,从2017年的1103.2万吨下降至2018年的699.5万吨,并在2019年下降至573.3万吨。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国内方便面一度回温,但2021年再次回落。
3月7日,统一企业中国率先披露了2021年业绩公告。财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252.31亿元,同比增长10.8%,规模创历史新高,但毛利率下降2.8个百分点至32.6%,净利润15.01亿元,同比下降7.7%。
从这一数据来看,统一已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泥沼中。而对于盈利下滑的原因,统一解释称,主要因为2020年合肥分厂部分土地政策性回收产生了一笔一次性收益,同时在2021年,棕榈油等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
但从统一各品类的业绩来看,关键问题还是出在方便面上。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统一企业中国饮料板块的营收达到147.38亿元,同比增长17.3%。其中,核心品类的茶饮料和奶茶产品稳步增长,占比不大的果汁品类,收入增长超40%。但是,方便面品类销售收入90.07亿元,比2020年减少了4780万元,导致公司食品板块规模原地踏步,分部盈利减少了七成以上。
业绩披露后,统一企业中国股价暴跌16.13%,市值一日蒸发51.8亿港元。有趣的是,统一的萎靡不振也让康师傅受到牵连。同日,康师傅股价跌幅达到8.4%,市值蒸发75.5亿港元。
反观康师傅,其业绩表现也与统一呈现一致性。
2021年上半年,康师傅控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7.47%,但毛利率下降了2.38个百分点,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4.50%。预计2021年全年仍将延续这一趋势。
一种常见的说法是,以康师傅、统一为代表的方便面产品再度受到了跨维打击。对于新时代的速食爱好者,方便面已不再是唯一选择,自热食品、预制菜得到了消费者与资本的重视。与此同时,白家食品通过红油面皮、四川米线等产品出圈;杭州微念的螺蛳粉,也在李子柒的品牌加持下成为爆款。
短期来看,以康师傅、统一为代表的方便面企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增速下滑是必须面对的事实。且在强敌环伺之下,传统方便面的“绝对价格阈限”已临近,几乎不再有涨价的空间。这也意味着,想要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必须做到真正的产品创新与品牌升级。
现下来看,无论是康师傅、统一还是其它品牌,未来比拼的重点仍是健康、美味以及性价比 。这其中,食品安全尤为关键。
关注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