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飞秒常识网,分享日常知识平台!

开天辟地是什么生肖

作者:飞秒常识网小编首发 来源:飞秒常识网 时间:2023-05-18 16:12:22 阅读量: 分类: 常识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来自飞秒常识网小编的整理,以下是关于开天辟地是什么生肖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用!

开天辟地是什么生肖1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2日电(记者 上官云)时间慢慢向前走,春节即将来临。按照生肖纪年的说法,2020年应该是农历鼠年。同样,按照出生年份来算,我们也都有一个“属相”。那么,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看上去很不起眼的老鼠会排在首位呢?

生肖的“演化史”:先秦时已有相关记载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们的历史很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典籍中就出现了相关记载。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出两批秦代竹简:其中,《日书》里有关“盗者”的内容与十二生肖比较接近,如“子,鼠也,盗者锐口,稀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

到了汉代,十二生肖基本定型。东汉时期,王充写了一部《论衡》,其中提到:“寅,木也,其禽虎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写明了十二生肖和对应的十二地支属性。

随着时间流逝,有关十二生肖的说法不断完善,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流传至今。

比如,南朝时,沈炯写过一首《十二属》,诗中写道:“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跖引清杯。狗其怀物外,猪蠢官悠哉。”

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有关生肖的掌故,人们总能聊上几句,但它们的由来却尚无定论。

有一种说法认为,生肖文化起源于图腾文化,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上古以来,不同部落有自己崇拜的动物,例如牛是农耕社会的象征,相传神农氏炎帝是“牛头人身”,所以炎帝的后裔就以牛为图腾。

还有人表示,十二生肖起源于动物崇拜。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产力很差,猪、牛、羊等牲畜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虎、蛇等动物可能威胁到人的自身安全,人们也会感到恐惧……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导致生肖形成。

除此之外,有学者提出一种观点:十二生肖既与真实动物有关,也有“天文学”背景,与古人对星象的联想有关系。午马、辰龙、寅虎,就与这些星座的形象有关系。

当然,还有“十二生肖是外来的”等说法,但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老鼠因何排在十二生肖首位?

十二生肖作为纪年的一套符号体系,看似不起眼而且有点讨人嫌的老鼠,在其中名列榜首,这是啥原因?

中国古代学者曾经从一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作出解释。天地混沌一片时,鼠类正好在时近夜半时出来活动,将天地咬出一道缝隙,就是“鼠咬天开”,所以子属鼠;开天辟地后,人们要种田为生,牛在那时是耕田的主力,所以丑对应牛等等。

中国民间则认为,老鼠繁殖力强,古人期待生命的繁衍、大家庭子孙兴旺,于是产生了敬奉子鼠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清末画家任预的《十二生肖图册》中,《子鼠图》五鼠正抢食罐中瓜籽,“籽”与“子”音同,也代表“多子”。

以前还有一个问题很有趣:十二生肖里为何没有猫?其实答案很简单,猫原产于埃及,十二生肖已经定型以后才传入中国,所以没办法列入其中。

传说与故事中的生肖鼠

不过,老鼠在古代传说、故事或者书中也并不总是贼头贼脑的形象。

还有清代晚期的一本小说,名字叫《八仙全传》,其中也提到一个与老鼠有关的传说:在一次大水灾中,桥梁被冲毁,有老鼠衔枝搭桥救人,最后耗尽力气被大水吞没。仙人被感动了,赐给老鼠一枚仙果,并收其为徒,最终帮助老鼠成仙得道。

另外,清代有一本书叫《梦园丛说》,记载粤东有一种玩具叫“钱鼠”,叫声好像数钱。老鼠能发出数钱般的声音。旧时一些地方以此声为吉祥之兆。在寓意吉祥的年画、剪纸、花灯中,也有老鼠形象。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各自拥有丰富的传说,后来逐渐与一些民间信仰观念融合。现代社会,它们也被视作春节的吉祥物。

来源:中国新闻网

开天辟地是什么生肖2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额尔瑾】

猪年来了,十二生肖也算是快走完一轮了。作为“压箱底”的猪,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身世”,它们很有可能是十二生肖中并不存在的“龙”的原型,是不是觉得很颠覆?一个是憨厚的“猪”,另一个是腾飞的“龙”,怎么看都长得不像啊?

可你还别说,虽然我们对龙的来源有很多猜测,比如老辈人都认为“蛇”就是“小龙”,但唯一在考古证据链上比较完整的,偏偏就是猪。

关于这个证据,就是来自于鄙人家乡赤峰发现的“红山文化”中的玉龙,对,就那个长得像个“C”似的龙。我们可以放大玉龙的头部来看看:

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C形玉雕龙头部放大图

在这条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圆鼻孔,这个鼻子是不是看起来很像“猪鼻子”?

如果你觉得这个还不够像,再来看看下面这件: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是不是跟你认知中的“龙”差别已经非常大了?

在古代,猪有多重要

在中国的古人看来,猪是有灵性的神奇动物,传说中上古的豨韦氏就是神猪,它有开天辟地的本领。

春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庄子在他的著作《庄子·内篇·大宗师》里讲到了“道”创造世界的事情。《大宗师》第二段有这样一段文字:“……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

意思是说“道”这种东西是可以感受到的,是诚信的,却是无形、无为的,可以传授,可以得到,但却看不到,“道”有它的根,有它的本,在没有天地之前,“道”就已经存在了。豨韦氏得到了它,用它来开天辟地。

在庄子看来,豨韦氏首先得到了道,它能剖判天地,然后才有伏羲、黄帝、颛顼、西王母等等这些神灵继续创造天地。没有猪神开天辟地,各路神仙便无从展示他们的本领,豨韦氏的创世之功是首当其冲的。

甘肃西南威州有“涂禹山”,相传是大禹之妻“涂山氏”变来,传说中,她原就是一头神猪,瞒着大禹把禹王的儿子们都变成勇猛的野猪,她率领众猪到威州助大禹治水,被大禹识破,于是带着猪仔化风而去。大禹紧迫至绵虒地界,忽见一座大山横亘于前,探问行人,方知这山是刚才一阵大风吹来,大禹细看山形,若一群奋力拱山的野猪。大禹悲从心来,传令建庙祭祀。

从这个关于夏朝的传说中可以看到,很久很久之前,猪已经是神仙中的一员了,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陶猪

周人对猪的崇拜已经到了比较高的地步,《周本纪》记载,周人原本居于“豳”,是“豳人”,后来“豳人悉从曾父”,迁徙到周原,并“作周”。“豳”是会意宇,由两个“豕”组成,“豳”不是地名,而是文化习俗,“豳”与“坐”字造字方法相同,都是尊者的意思.只是把“人”换成了表示部族首领的“豕”而已,乃是周人有猪崇拜习俗的生动写照,而金代有“豳王”名号,即是佐证。

我们再重点来讲讲这个“豕”字,这是猪的原始写法。清代学者段玉裁考证指出“亥”、“豕”、“涿”等在篆文中是同一字,古人画的就是一头卧躺着的野猪。

古代人造字多用六种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家”属于假借字,“一”代表房舍,而“豕”就是猪。有学者认为“家”字的本义是宗庙,这一点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根据,如“其侑报于上甲家”、 “飨父庚、父甲家”、 “仔于母辛家”等,其中, “报”、 “飨”、“仔”指的是祭祀, “上甲”、 “父庚”、“母辛”指祭祀的对象,那么“家”就只能理解为祭祀的地方,即庙堂。

在古人的祭祀当中,猪是上品,是古人心目中的圣洁高尚之物,将“豕”置于“家”中,可见古人对于猪的重视程度。

后来发展的民谚当中,还有“无猪不成家”的说法,这说明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当中,猪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冢”字一开始就兼有“大”或“高”的意思,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山冢幸崩”。山与冢可以并称,足见其高大。用高山般封土埋葬的人当然不是一般的人,冢原本就不是指一般人的墓葬。

在华夏文化早期,“冢”并不专指坟墓里的死者。也可以指仍然活着的继位者,因为他们是死去祖先的化身。如《尚书·周书·泰誓》有言:“我友邦冢君”,周武王所指的“冢君”,就是军事盟邦中各部族国家首领。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大墓中的“猪”虽死犹生,如此才会有“冢君”这种称呼。

考古发现红山文化大墓主人都是“仰身屈肢葬”,即勾起双腿。作“交”字状,意思可能是与天相交。“冢”字上的猪之所以要在猪脚上加上一点,意思可能是“交”天,与天相交的人当是“天子”。

红山文化的“冢”也是祭天之坛,祭天之坛与祖先之冢建造在一起,代表了“天人合一”。在华夏文化中,祭天与祭祖是同样重要的,祭坛总是高耸如山,因为埋在里面的都是“天子”,天子死后从此登天而去。

红山文化还有更古老的源头,那就是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村。考古学家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软玉耳垂。在兴隆洼文化一个中心大墓中,墓主人身边还陪葬着两头完整的野猪。葬俗把“冢”的文化内涵完全呈现出来。

兴隆洼文化人猪合葬居室墓

考古学家在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一个位居中央的祭祀坑中,发现了一条长约20米,用红褐色石块摆塑出来的猪首龙,呈S形,石龙的头部直接摆放着一个完整的野猪头骨。在考古学者看来,这进一步证明龙的前身真有可能是猪,原始的龙确是猪龙。

离兴隆洼文化遗址不远处有“赵宝沟文化”遗址,距今已有7000年,考古工作者在那里发现了大批祭祀用的陶尊,其中一件陶尊上刻画着一只神化了的猪。还有多个陶制品中出现猪首形象。所有这些都表明,在那个时代,猪在当地部族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再来看另一地区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最大的特点就是玉器多,陶器相当精致,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明程度之高。在众多的玉器礼器里有着较多的玉猪龙形象,造型敦厚,也是猪头龙身,体现了良渚文化对猪的崇拜。

在良渚玉器里有一种造型酷似野猪的牙叫玉冲牙,用来钻孔、解绳结,也可以佩戴,是精心打造的。良渚文化中大墓主人骷髅上有成排的猪獠牙,还有出土的猪面神徽,这些都说明良渚文化的猪崇拜之深广。

从猪到龙

《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在很多专家看来,红山文化玉猪龙确有蛇一样的身子,也是尾巴与猪头相连。由此有些人认为,玉猪龙与轩辕国有关。

而考古可以证实,红山文化中这样的猪龙后来传承有序。在殷墟妇好墓中就出土了很多玉龙,形状酷似红山文化玉龙,比如本文开始的第二张图。

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韩城梁带村发掘西周“芮公”大墓,墓中出土了红山文化特有的玉猪龙。这个玉猪龙个头很大,制作精美,器型非常典型。

芮公是西周贵族,这个玉猪龙也表明周人与红山先民存在渊源关系。两周时代不存在文物市场,当时古人也不一定有“收藏宝物”的概念。所有玉猪龙都是神器,是部族最高权力的象征物,它们基本是通过血缘关系一代代传承而来,或者是通过征伐兼并,从权力的更替中传承下来。

梁带村芮国墓地26号墓出土的玉猪龙

到了汉代,诸侯王、平民百姓皆能用玉猪陪葬。东晋首都建康地区,偶有玉猪出土,但出土最多的还是滑石猪,反映出玉猪的使用已有等级差别。富裕的贵族使用玉猪,平民只能使用滑石猪。

那么,龙的形象又是如何从青面獠牙的猪变成今天这副模样的呢?

虽然现在我们可以从红山文化中找出龙初始的状态是与猪有关的,但在一些记载中,也提到部分少数民族,存在鱼原型或者鳄鱼原型,还有老虎等动物作为原型的龙。而龙最终形象的定成,与千百年来各民族的不断迁徙和融合分不开。

纵观各个朝代与龙有关的绘画作品,基本可以看出汉代龙才由蛇形尾演变为鞭型,大体到了唐宋时代,龙才定型为我们熟悉的龙的形状。但龙爪、龙尾、龙首、龙须的形状此后一直在不断变化。到了五代出现狮尾,明清时又变成了鱼尾。

因此,虽然我们在众多的考古发现中得知猪与龙曾经相连,也只能是说明我们的先人对于“猪”的崇拜与“龙”不相上下。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在古代社会并不发达的时期,像猪这样生猛的动物与老虎、狮子一样,都是人们敬畏的神物,特别是在一些靠渔猎为生的民族中,对于这些猛兽的崇拜就更加明显。当然这里的“猪”肯定也是指的“野猪”,而不是经过驯化后的“家猪”。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开天辟地是什么生肖3

原创 李夏恩

“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地迎向幸福。”我们度过了一个艰难的除夕,但一个个强壮的日子依然在前面。大年初一,祝打开这条推送的你在新的一年,诸事顺遂,如意平安。

今年是农历鼠年,说起老鼠,大概没有哪种动物像它一样,能够引起人类两种极端矛盾的观感。

一方面,它恐怕是日常生活中唯一一现身就能让人挣脱地心引力的丑恶小兽,偷吃粮食、啃坏衣物、传播疾病。以鼠类作为主角的贬义词也满坑满谷:獐头鼠目、鼠目寸光、贼眉鼠眼、鼠窃狗偷,以及那句最能代表广大民众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而另一方面,有谁见到那只插着一对球拍耳朵、永远穿着红色吊带裤的米老鼠出场,不会心生喜爱之情呢?又有谁会希望《汤姆和杰瑞》里那只活泼的小耗子真的被猫抓住吃掉呢?

鼠年新春,今天就带各位一同探索一下“鼠”的文化史。这场文化史之旅的起点,是一幅著名的年画——《老鼠成亲》。

撰文 | 李夏恩

01

老鼠成亲

人类对鼠类这种既可恶又可爱的矛盾心态,最集中的体现便是那幅著名的年画《老鼠成亲》。

“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这张贴在童年鲁迅床头的《老鼠成亲》年画,竟然能让以辛辣讽刺见长的一代文豪笔端流露出罕见的温情稚趣,足可见其喜感十足的可爱程度。他的弟弟周作人,在晚年,也同样被回忆中老鼠做亲的歌谣所打动,在他的《儿童杂事诗》,特意记录下了这则谐趣的歌谣:

“老鼠今朝也做亲,灯笼火把闹盈门。新娘照例红衣袴,翘起胡须十许根。”

丰子恺为周作人《儿童杂事 诗》中《老鼠做亲》所绘的插图。

这种喜感十足的老鼠成亲风俗,也并非鲁迅家乡绍兴独有的特产,而是遍及全国各地。从四川绵竹,到天津杨柳青,再到陕西凤翔,各处的年俗艺术中,都不乏老鼠成亲的题材,且构图几乎与鲁迅笔下描绘的一致。人们将其张贴屋内,与人类一起共享阖家欢乐的年节盛筵。

传统时代,在据传老鼠成亲的那天夜里,人类甚至甘愿屈下万物之灵的尊严,为区区鼠类的迎亲合卺之礼提供诸种方便。

在江苏常州武进地区“正月元旦至晚不燃灯即卧,云老鼠嫁女。小儿乃以米团插花置鼠穴旁,云送嫁”。在浙江杭州,“俗传除夕鼠嫁女,窃履为轿”,因此,人们会特意为老鼠准备一只绣花鞋子当作迎亲的轿子,除此之外,在吃过年夜饭后,“酌取残肴少许,贮一小碗中插以残烛及红花,置床顶,或室之幽暗处,名曰‘老鼠粮’,以饷老鼠”。

河南商丘虞城,老鼠成亲的日子是正月十七,根据《虞城县志》记载,是日“民间禁灯,以便鼠嫁”。河北漳河两岸,正月初十被称为“老鼠节”,这一天家家要在炕洞口、门后墙角烧香上供,以祭祀鼠神,晚上则要吃面条,各家还要把猫扣起来,以免妨碍到鼠娶亲的行列。

山西平遥,老鼠出嫁的日子也是正月初十,这天,平遥人会在晚上把白面做的馍放在墙根底下。以木版年画出名的山东潍县,贩售年画的小贩会告诉顾客:“买年画少了《老鼠娶亲》,货不算买全。”

熄灭灯火、准备食物,甚至将绣花鞋贡献出来给老鼠做花轿,还将它们迎亲纳彩的形象绘成年画,剪成窗花,张贴房中,与人类共度新春佳节。这般关爱呵护的心态,恐怕也只有小女孩儿对待自己喜爱的布娃娃的宠溺差可比拟。然而在这种关爱尊重的表象背后,隐伏的却是贯穿人类历史中对老鼠的忧惧之情。清代文人钱泳在他搜罗广泛的私人笔记《履园丛话》中,记载的一则鼠娶亲的故事,多少揭示了这一风俗来源的真正原因。

《履园丛话》

作者:(清)钱泳

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故事发生在17世纪江苏无锡九里桥一户华姓人家的小楼里。这座小楼本来已经锁闭许久,但在一个除夕之夜,华家人忽然听见楼上有鼓吹之声。好奇的一家人从墙缝中偷窥,只见“有小人数百,长不盈尺,若嫁娶状,傧礼前导,奁具俱备。旁有观者曰:‘明日嘉礼,当更盛也’”。到了第二天,再去偷窥,果不其然,见“鼓吹复作,华光镫彩,照耀满楼。有数十人拥一銮舆,而新人在舆中哭,作呜呜声。后老人坐兜轿,掩涕而送之。女从如云,俱从壁间出”。这一小人娶亲的盛大典礼,让华氏一家大加惊骇。不过半月,楼中竟然传出婴儿呱呱落地之声,又过了数日,又看到一个“纤长乌啄,白须飘然”的老塾师前来给小孩儿开蒙授课了。

楼中的小人世界,一似人间;而人间的华氏一家,则陷入恐慌之中。就在全家彷徨无计时,一名道士不请自来,自称华家妖气缠绕,他愿意作法驱妖,但“须以牺牲谷食酬神”。半信半疑的华家人同意让道士仗剑作法,果然看到“空中掷小人数十,道士飞剑叱之,须臾皆死。盛以竹筐,几盈石余”。但当道士以捉妖成功,向华家索取报酬时,华家人却迟疑忖思道:“除妖,正也;因妖而索食,是亦妖也。”不想,恰如他们所疑惑的那样,那个所谓的捉妖道士,也跟小楼里兴妖作怪的小人乃是一伙,它的目的是借捉妖为名向华家诈索酒食。被识破之后,这些小妖开始大肆作祟:“穿堂穴壁,啮橐衔秽,箱无完衣,遗矢淋漓,作闹无虚日”。逼不得已的华家人只得去江西龙虎山乞请以降妖捉怪闻名的张天师来驱除妖邪。张天师道破了这些妖祟的原形:它们是一群误食仙草成精的老鼠。最终,这群鼠妖被张天师的符箓杀灭。但从此以后,钱泳的家乡便多了一个习俗:“岁朝之夜,皆早卧不上灯,诳小儿曰:‘听老鼠作亲’,即以此也”。

鼠妖作祟的故事虽然荒诞无稽,但人类面对鼠患无措手足的焦虑和恐惧却真确无疑。如今,地球上人鼠比例为一比四,这还是在灭鼠科技已经相当发达的当代。而在缺乏现代技术的古代,人类只能一面想方设法灭鼠,一面不得不承受与鼠类共存的现实。在长期与鼠类斗争过程中,老鼠的狡黠与机敏给人类留下深刻印象,在全世界的民俗传说中,都认为老鼠可以听懂人语,识破人类计谋。在山东高密地区,老辈人仍然会谆谆告诫安放鼠药和鼠夹时,千万不要提及自己在做什么,不然会被老鼠听到,从此不再上钩。为了避免惹怒老鼠,人们在一些特定日期里,甚至不敢直呼老鼠的名字,《抱朴子》中记载在山中“子日称社君者,鼠也”。在瑞典,复活节前一周绝不能直呼老鼠、蛇、狼之类有害动物的名字,不然它会聚集在这个人的家里。

人们对老鼠的恐惧,除了将它的名字作为避讳不敢提及之外,还会通过某些仪式来讨好它,让它不再作祟。古希腊农书《田功农时》记载希腊人会给耕地里的老鼠写下正告文书,以半劝诱半威胁的口吻请求老鼠从自己的田里搬到“赐予汝等之田地”。而赐给老鼠的田地,指的是邻居的耕地。与这种以邻为壑的行径相比,东印度巴厘岛上的居民则是恩威并施,他们会将捉到的田鼠中的两只放在白布袋中饲养,像神一样祭拜,优待吃喝,其他老鼠则用火烧死。之后,将这两只老鼠放生,让它们带话给其他的老鼠:为害庄稼会死得很惨,但听话则有吃有喝。中国的“老鼠成亲”仪式,则可谓集上述方法之大成。表面上看,通过主动献纳花轿、彩礼、酒食,甚至熄灯关猫来取悦老鼠,讨其欢心,但实际上则是一场文字游戏,借“出嫁”与“出家”谐音,将这群作祟小妖送出自己家门。至于送去结婚的夫君为谁,在那些花花绿绿的《老鼠成亲》年画中也有表现,它们往往躲在年画的一角,垂涎欲滴地望着被人类谄媚送走的群鼠,欢天喜地、吹吹打打地走向它们的归宿:猫的大嘴里。

清末上海小校场木版年画《老鼠嫁亲女》,请注意图中右上角那只垂涎已久的老猫。

02

鼠咬天开

鼠辈诚然狡黠,但人类诡计更胜一筹。然而最终反而是人类被鼠所俘获。《老鼠成亲》的年画由驱鼠喂猫的仪式用品,转为了人人喜爱的谐趣图画就是明证。人们固然厌恶鼠辈偷窃食粮,传播疾病,但与鼠辈的长期相处过程中,又不得不为它的机敏狡诈的特性所吸引。

或许正是这种相爱相杀的矛盾心态,使老鼠在人类心中形成了一种爱恨交织的混沌形象。或许是因为鼠类的混沌面貌,所以在中国各地的创世神话中,都出现了一种“鼠咬天开”的母题。在彝族、白族、佤族等等原始先民的心目中,天地混沌被封在一个卵形或是一个葫芦形的器物中,是老鼠将宇宙卵-葫芦咬开,混沌才得以分开为天地,人类才得以形成。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啮齿小兽将外壳咬开,那么人类或许就会永远困在壳的牢笼之中,鼠乃是人类的解放者。

黄永玉所绘老鼠图。

鼠类在创世神话中所扮演的解放者角色,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它身形很小,善于穿穴钻缝,啮齿动物的本能,又善于啃咬,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坚不摧。但本质上,鼠咬天开的真正原因,在于它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强大的繁殖能力。初民相信,生殖力乃是生命之源泉,而包裹在壳中的混沌状态,则象征着子宫。一如荣格派精神分析学家阿拜利所指出的那样,鼠在心理学的领域象征着生殖的原动力。因此,鼠咬天开的创世神话,描述的是一个世界分娩的过程。是鼠以旺盛的生殖原动力注入混沌的宇宙子宫之中,才诞生出今天的世界。一如《汉书·律历志》所云:“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故孽萌于子”。这也是鼠为何可以昂扬阔步,在十二生肖中占据首位的真正原因。

既然鼠因旺盛的生殖力被视为拥有开创天地之功,所以也就不奇怪人类一面高唱“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面又偷偷地将其奉为神祇,加以膜拜。生殖力乃是化生万物的根本,能拥有这种原始而巨大的力量,自然也就可以带来财富。

古代中国人相信白色的老鼠乃是黄金所化。隋代《地镜图》云:“黄金之见,为火及白鼠”。《白泽精怪图》则告诉寻宝者“白鼠以昏时见于丘陵之间,视其所出入,中有金”。晚唐道士杜光庭在其夸诞非常的笔记《录异记》(形容人编造谎言、胡说八道的“杜撰”一词即出自于这位道士)中记载如何分辨普通白鼠与金玉之精化成的白鼠,“白鼠身如皎玉,耳足红色,眼眶赤者,乃金玉精。耳足不红者,常鼠也”。唐代一位士人陈泰还现身说法,证明金化白鼠的传说可靠。根据《灵应录》记载,他看见一只白鼠“缘树上下,挥之不去”,于是回家跟妻子提起此事。妻子倒记起“众言有白鼠处,即有藏也”的民间传说,于是打发丈夫去树下挖挖看,果然“掘之获金五笏”。

元代钱选绘《鼠图》,钱选被认为是最早将老鼠作为绘画题材的画家之一。

中国华南与西南各地,都流传着老鼠为人类从天上偷来粮食种子的传说,也因此,人类同意老鼠跟自己一起分享收获的粮食。这些神话也解释了老鼠为何要偷粮食,这是因为人类的忘恩负义,看到了老鼠子孙众多,便不愿再与老鼠分享果实,并且故意设计杀死老鼠。所以,老鼠为了获得自己应得的一份,才去偷取粮食,也为了报复人类的忘恩负义,所以故意咬坏人类的衣物家具。

从这个角度来看,鼠类在人类心中也是懂得恩仇相报的生灵。如果人类善待它们,它们自然也会以恩报德。人类在鼠成亲那天主动给老鼠提供出嫁花轿彩礼,就是希望老鼠知恩图报,在未来的一年里不要烦扰自己——当然,能把它们骗到猫嘴里才是最终目的。但许多小说笔记却一再证明,鼠确实会记得人类的恩情而相机报恩。

唐代志怪笔记《宣室志》中就记载洛阳一名李姓士人,“家未尝蓄猫,所以宥鼠之死也”。等到他孙子那一代,家里已经坚持三代不养猫。有一天,李家大集亲友在厅堂里聚会欢宴。主客刚刚坐下,忽然看见门外“有数百鼠俱人立,以前足相鼓,如甚喜状”。如此盛大奇观,自然吸引李家宾客“空其堂而纵观”,人刚刚都从厅堂里出来,只听身后轰然一声,房倒屋塌。“堂既摧,群鼠亦去”,多亏老鼠在堂前作妖将人吸引出来,因此全家无一受伤。“鼠固微物,尚能识恩而知报,况人乎?”

清代文人袁枚,也从它的同僚繁昌县令黄氏那里,听来一个“鼠荐卷”的故事。那是江南甲子科乡试期间,黄县令负责阅卷工作。一份试卷本来因为不合意,被放到落卷箱中,结果第二天早起阅卷,发现这份试卷居然仍在几案上。黄再次把试卷放进落卷箱,但第三天早晨发现这份卷子还是端端正正放在桌子上。这一次,黄县令以为必定是随行家仆作弊,因此故意把卷子再次放入箱中,点亮灯烛,假寐窥伺。只见“三鼠钻入箱,共扛一卷放几上”。见此情景,黄县令认定这名考生必定积有阴德,所以神灵护佑,差遣老鼠为他推荐试卷。等发榜之后,中试考生前来拜访考官,黄县令特意将他留下,问他家里可做过何等善事。这位考生答道:“家贫,无善事可做,但三世不许蓄猫耳。”

明宣宗绘《荔子鼠图》。

以不养猫的方式来博得鼠类的好感,由此获得老鼠知恩图报,趋利避害,遇难成祥。可见讨好老鼠,确实是宗好交易。但倘使真的笃信于此,对鼠辈恣意纵容,希图老鼠知恩图报,反而会养成鼠类骄横自大之心,招致祸害。柳宗元那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永某氏之鼠》讲述的就是永州某氏将老鼠奉为“子神”,一味宽纵优待,鼠辈闻听此处“饱食而无祸”,于是相告而来,终于让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鼠祸成灾。继他之后的下一位住户,却对前任宽纵这些横行鼠辈的态度不以为然,采取雷霆手段将群鼠全部扑灭,“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诚如柳宗元所言,以谄媚奉献的方式来希图免祸邀福,从来不会长久。鼠辈犹然,人亦如是。

03 吾等鼠辈

鼠的狡黠灵动让人可爱;鼠咬天开,化生万物的创世之功让人可敬;鼠知恩图报,使人化险为夷让人可亲,而鼠肆意作祟,为祸为灾又让人可憎。人类将如此多复杂的情感都聚焦在如此细小的生物身上,赋予它变化多端的形象,或许正是因为它与人类相生相伴,着实难舍难分。它既是朋友,也是敌人,既会知恩图报,也会为祸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之所以对它如此喜怒参半,既嫌恶又着迷,正是因为它与人生活太久,因此太像人类。就像《聊斋志异》中有情有义的阿纤姑娘,虽为鼠辈所化,却固守两人爱情,甚至不念旧恶,接济把她从家中赶走的丈夫家兄。也像动画片中的老鼠杰瑞,虽然聪明伶俐一再捉弄追捕自己的老猫汤姆,但当汤姆身陷窘境时,它还是愿意挺身而出,救这位相爱相杀的老对手出脱困境。在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幻经典名著《银河系漫游指南》中,老鼠才是地球的真正拥有者,是它们花费巨资建造地球,作为演算宇宙万物终极问题答案的计算机。人类作为它们的试验品,被它们操控于股掌之中而毫不自知,反而误以为自己才是万物之灵,而对方才是实验室中的小白鼠。

这个观点或许让人觉得太过荒诞大可付之一笑。但仔细想来,狡黠、机智、重情、有义、自大、卑微,如此微不足道,却又蕴含着足以开天辟地的洪荒之力。让人亲爱敬重,又让人烦厌憎恶。或许真的是鼠辈塑造了我们人类,在它出现在我们面前时,让我们高高在上的人类不得不俯下身,在尖叫声中学会尊敬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纵为区区鼠辈,也蕴含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作者:李夏恩

编辑:徐学勤 榕小崧 董牧孜;校对:贾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飞秒常识网小编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开天辟地是什么生肖:http://www.sirenlaw.com/changshi/84068.html

欢迎使用手机扫描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