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飞秒常识网,分享日常知识平台!

有哪些容易被忽视,但很重要的育儿知识?

作者:宝贝网小编首发 来源:宝贝育儿网 时间:2022-11-11 10:28:59 阅读量: 分类: 育儿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来自宝贝网小编的整理,以下是关于有哪些容易被忽视,但很重要的育儿知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用!

谢邀,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一句“孩子还小,不需要教,长大就好了/会了”。

这是我们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这也是家长最常说的一句话,事实的真相就是,孩子还小,现在不教,长大了也不会,长大了也不会变好。

因为越是小的孩子给予恰当的建议,越是能改变孩子生命的轨道,让他能够走在更坦荡的道路上。

孩子的哪些行为存在偏差呢?哪些需要纠正呢?

判断准则就是“伤害到自己,伤害到环境,伤害到他人”,还有就是触及到道德底线,一定要及时的纠正哦!



我是米娅老师,一直从事1-6岁幼儿教育,10年教学经验,教了近500名幼儿,关注我,分享育儿经验,回答您的育儿问题。

1. 身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样重要。祖辈在养护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更关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却很少过问孩子是否开心、快乐。如果家中是祖辈负责教养,这个方面父母要重点关注,让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 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同样重要。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我们对成绩都非常关注,但和学习兴趣和成绩同样重要,因为只有对学习有兴趣,孩子才能长期学习,不断发展。只关注成绩不关注兴趣,无异于单腿走路,后继无力。

3. 内向和外向各有优势。我们常常认为孩子要外向才好,但外向和内向只是性格特征的不同,各有优缺点,没有孰优孰劣。

4. 爱是允许分离而非牢牢束缚。几乎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恰当的爱是允许孩子独立,而不是包办代替、牢牢束缚。过于紧密的爱无法让孩子独立、成长,只能养出巨婴。

#育儿心理说#


在育儿中我们经常会忽视掉一些暂时看不到成效的品格的培养。

比如说父母的语言其实对于孩子至关重要,但是语言这东西不是说今天一吃就能变成一个大胖子的。

所以父母用自己的语言对孩子进行阅读和孩子互动,是任何培训机构所做不到的。

父母的语言如第1个提出消毒的医生,我们一下子看不到语言到底对我们会有什么作用,但其实它是构成我们孩子孩子更强大的学习大脑。

越贵的并不一定是,越好的,最好的教育是免费它它就存在父母的每一词、每一句、每一次交谈和每一份活动。


“孩子爱打人怎么办???”爱打人的小孩就是暴力小孩吗?

他们的背后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密?看看下面的文章你就知道了~

一、1岁左右的宝宝为什么打人?

因为宝宝还不会说话,特别想妈妈关注他的时候,刚好他的手部动作已经可以支配得很好了,所以他就用手的语言告诉你,我需要关注。

父母该如何应对?

给孩子提供一些可供手部探索的玩具,当孩子有“打人”动作时,轻轻握住孩子的小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逗逗他玩。因为孩子需要你的关注了,增强安全感。

二、1-2岁的宝宝为什么打人?

孩子在一两岁的时候会出现手部敏感期,拿到任何东西都会想投掷,并想投掷在一个容器里,所以家里的垃圾桶,整理箱,甚至大人正在吃饭的碗,都成为了孩子玩耍的乐园。有的孩子表现的就是喜欢用手触碰任何东西,包括用手拍打物体,比如打人。

如果孩子在这个敏感期没有顺利度过,扔掷物体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他会继续做此类动作,直到认为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停止。

如果是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争抢玩具而出手打人,那是因为2岁宝宝开始有了自己的物权意识,他们会认为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

父母该如何应对?

1-2岁的宝宝与小朋友争抢玩具时,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进行诱导,告诉他们东西给其它小朋友之后,还是可以要回来的,让他们对物权有更准确的认识,并且示范给宝宝看,比如爸爸把玩具给妈妈,过一会儿妈妈再把玩具还给爸爸,如果宝宝坚持不分享,则一定不要强迫,切记这是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消失。

1-2岁宝宝发泄情绪时,父母可以帮他内化到游戏中去,让孩子知道,不高兴时,除了打人,还可以做些别的。

2岁左右宝宝打人,可能仅仅是他们互动的一种方式,孩子很难掌握手臂的力度,抚摸很可能会变成推搡,另外他们也不认为大力的接触他人是什么不好的行为,所以父母要演示给孩子,如果你喜欢一个人,应该是过去拉住他的手,而不是过去直接拍他的头。

当孩子出现打人的情况时,父母都要马上告诉他这种行为是不好的,但是一定要心平气和,不能粗暴的打孩子,否则孩子就会误认为打人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

三、3岁以后的宝宝为什么打人?

3岁以后打人,是孩子触觉敏感的表现,就是所谓的“触觉防御过强”。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震动等产生的感觉。

人体对触觉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防御性的反应,就是单纯的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自然反应;另一种就是识别性反应,是大脑进行的精密触觉辨识的反应。而触觉防御过强的孩子,对靠近自己的任何刺激,出现单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自然反应,即打人。

很多家长可以回想一下,当不熟悉的人靠近孩子,或将头伸向孩子方向近距离接触时,孩子会自然的做出打人的动作。

父母该如何应对?

在家里可以做的触觉小游戏,来帮助家长降低孩子的触觉敏感度。

✦ 翻滚

训练方法:家长可将孩子的毛绒玩具或软体积木等物体铺在地板上,在玩具上面铺上一个毛毯,让孩子从一边翻滚到另外一边,也可放置一些玩具,通过运输小玩具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根据年龄段不同,可设置不同的规则,3岁之前的孩子可翻滚或爬行运输小玩具,3岁以上的孩子可设置时间和家长比赛。

✦ 踩气球

训练方法:家长可以将指压板平铺在地面上,上面放置彩色气球,让孩子用身体压爆气球,在压气球的过程中,气球的质地柔软,带给孩子身体的触觉是轻柔的,指压板的质地坚硬,带给孩子身体的触觉是刺激的,在两者之间对孩子身体进行不停的触觉刺激,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触觉按摩,降低触觉敏锐度。

不论是打人还是被打,其实都是宝宝成长的一种经历,是孩子们之间进行社交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更多的是需要平和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育儿知识,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往往有的时候,我们很容易灯下黑,以为这个育儿方面的表现不重要,往往忽略掉了。但实际上那是对孩子影响会特别大的方面。

下面的话,我来说一说有哪些容易被忽视,但又很重要的育儿知识。


第一、不准哭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喜欢哭,对这种行为特别不喜欢,一哭的话就会感觉烦躁,所以会要求孩子说不准哭。这种不准哭,往往是对孩子的压抑,会导致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一个情绪,长期以往这种情绪积累下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有很大的影响。

是不是经常会说不准哭,有些男孩子还被教育男生不能哭,哭是小气鬼等等。这些都让孩子无法排解自己的情绪,进而养成什么心事都藏心里的习惯。一切都让自己来默默的承受,时间久了,谁都受不了,内心也是脆弱的。

而这些,源头就是从要求孩子不准哭来开始。


第二、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很多人是忽略掉的,因为孩子每天就在我们的眼前生活,相处的时间也很长,很多家长自以为跟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很好。但实际上,往往很多人都忽略掉了亲子关系,并非用一个时间长短来衡量,而是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并不重视孩子的情绪想法,和需求,那么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往往并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好,这一点特别重要。

我一再跟很多家长说的,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很多时候教育孩子出现问题没有效果,归根到底都是因为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关系不好导致的。

说句不好听的,孩子就算想哄你开心,让你因为自己的表现而高兴,他也会想做些什么事情来达到这个目标,于是他会表现出听话来。


第三、聊天和沟通

不懂得跟孩子聊天和沟通的父母大有人在,简单来说,如果你发现你说的话,孩子听不进去,孩子说的话你听不懂,孩子莫名的哭闹你也搞不清楚是为什么,如果这种事情很多,那要注意了。我们跟孩子的沟通和聊天这一方面,有可能做的不好,沟通不畅,另外也说明,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真的不够。

常跟孩子说心里话,孩子的状态往往也是非常稳定和愉悦的。如果孩子只会默默玩自己的,没兴趣跟父母一起玩,这说明父母跟孩子间,沟通存在的是一条巨大的鸿沟。

第4随意的逗孩子玩,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可以随意的逗

这种最常见的就是长辈和亲戚。觉得孩子可爱,于是总是逗他玩,结果逗得孩子哇哇大哭,大人哈哈大笑。

殊不知,孩子又不是马戏团的动物,乱逗会让孩子情绪不稳定,也会下意识讨厌身边的人。

有妈妈曾经说过,他们家的孩子对谁都很好,但是就是对爷爷特别有意见,一看到爷爷就哭闹,不肯他抱。为什么呢?因为爷爷抱了他之后呢,经常逗他捏他。让孩子生气哭闹而哈哈大笑,这让孩子看到爷爷就躲开,就要哭闹。那像这种原因是谁造成的呢?就是爷爷自己所造成的。


第5、教育孩子就是要打,不打不听话,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或者另外一种极端,孩子所有的要求都满足,不论对的不对的,毫无原则的娇宠和溺爱

这两种面对孩子的方式都不对。最关键的是,旁人看得清,自己父母却一幅无所谓的样子。那些坚信孩子一定要打的父母,他最喜欢的就是否定孩子不要打的教育,不打怎么行?而那些溺爱的父母,也听不进别人的看法。

这两类父母都容易走极端,并且很固执相信自己的教育。

实际上,适当的惩罚是可以的,父母完全可以在几个角色间变换:老师、同伴、妈妈、监督者、惩罚者、奖励者等等。但我们如果总死抱一种角色,孩子会很容易找出对付这个角色的方法,你会发现教育无效又费劲。


以上几种,可能很多父母都碰到过,可以留言讨论。


庭爸,8岁女儿的奶爸,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70后大叔,有爱有思考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宝贝网小编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有哪些容易被忽视,但很重要的育儿知识?:http://www.sirenlaw.com/yuer/13.html

欢迎使用手机扫描访问本站